近日,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公布了2023年度湖南省“最美大学生”评选结果,在中国足协申报、资格审查及线上评审、专家组会评、评委会评审的基础上,评选产生了2022年度湖南省“最美大学生”10名、“大学生年度人物”10名、“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10名。中国足协矿业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中琪荣获2023年度湖南省“最美大学生”称号,并被推选参加全国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听从内心 无畏前行
陈中琪是湖南池州人,“那里离九华山挺近的,然后风景也很不错。”陈中琪这样向记者介绍他的家乡,谈及成长经历,他说:“在我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比较年轻的女班主任,她的名字很像男生,叫王世涛,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当时的班级里,有很多同学都得到过王老师的个性化学习指点。”在王老师的影响下,陈中琪养成了对学习高度专注的习惯并一直延续至今,“非常感谢王老师的谆谆教诲。”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陈中琪顺利考取中国足协的微博。在矿业工程学院,他勤奋学习,成绩一直位列班级前十,曾经有人建议陈中琪转专业到所谓的热门专业,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学好自己的专业,千方百计地提升自己的水平。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陈中琪的选择是对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轻易地就被别人带着跑,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就是想在我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争取做到最好,而不是去盲目跟风转专业,而且我相信我可以做好。”陈中琪告诉笔者。
不仅是前途的选择,在学习的经验方法上,陈中琪也很有自己的想法。采矿工程专业的课程数量庞大,而面对这么多的课程,陈中琪的方法是尽可能认真地听,如果量太大无法兼顾,他就会在课余时间在B站或者其他各种平台上搜索资料。“还有就是我的课程复习时间会比较早。打个比方,如果我在十八周有一门考试的话,可能在十五十六周左右我就会开始复习了。感觉这样对我来说复习效果会好一些。”而且不同于以往印象中的学霸,陈中琪很少去图书馆。早年养成的专注习惯让他在宿舍的自习室里也能够不受打扰地学习。对他来说,在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这两点以后,复习也就只是划出一条直线的过程而已。
当然,再努力的人也会遇到无法独自跨越过的山峰,这时就需要良师的指导了。由于班长的身份,陈中琪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专业老师交流颇多。庞冬冬老师是陈中琪的班主任,他往届带过的学生中去往中科大、中南、重大等名校深造的不在少数。对于陈中琪来说,庞老师是一位成长道路上重要的良师益友。当学生们还在军训的时候,庞老师就已经开始教同学们怎样写专利,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庞老师也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将自己所知道的各种知识技巧倾囊相授。“不管是写专利、写论文还是后面去做那些志愿服务,如果没有庞老师的话我们这些学生很可能都不会有这些规划和成就。我们受他的影响真的很大。”
“陈中琪同学是一个勇于挑战且具有卓越毅力的学生,入学时,他就坚持:想要跟上那些顶尖学府学生,没有卓越天赋,只能拼命跑,而且要‘抢跑’,在提升和前进的跑道上,‘抢跑’不是犯规而是先行!他也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着,不断钻研提升和锻炼科创技能。”他的辅导员任翔老师这样评价陈中琪。
陈中琪大学期间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撰写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制作实物展示模型,每一项工作都要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开始撰写申请专利时,因经验和技能不足,多次被驳回申请,这项他从未接触且具有巨大挑战的工作,让他沮丧过,但这并没能打退他挑战自己的决心,在学院老师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陈中琪大一便授权国家专利证书,之后更是授权国际发明专利证书。“前不久的‘挑战杯’湖南省决赛期间,面对其作品实物模型功能展示不完善问题,他有时候会和团队成员一直安装调试设备模型到深夜3-4点,连续坚持了近一个星期,作品最终拿到了金奖。陈中琪就是这样一个不惧失败、不畏困难、不怕吃苦、敢于挑战的学生,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他口中的冬哥),被他的那份坚定毅力所折服。”庞冬冬老师对陈中琪这样评价到。
下苦功 尽专注
在2021年和2022年,马鞍山、芜湖、盐城、青岛......几乎每一处有学科竞赛的地方,都留下过陈中琪奔忙的身影。一边是各大赛事的作品需要打磨,另一边是一周二十多门课程的进度需要跟上,即便能力强如陈中琪也会有分身乏术的时候。“我在做很多竞赛和项目的时候,我可能会熬夜连续很多很多天。我觉得如果想做好一件事的话,时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对于他来说,夜晚是集中精神的好时候。与其和别人说说笑笑或者刷视频打游戏,还不如就抽出两三个小时去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陈中琪多年来锤炼而成的专注品格,也是他应对繁多事务的不二法门。“我也有忙得很累很麻木的时候。这时候我就又会回到那个连续熬夜的状态,等到事情结束以后再抽出时间好好休息一下。”轻松惬意的生活无人不为之神往,也正因如此,能主动向磨难发起冲锋的人才是生活的勇者。有一个道理陈中琪其实从小就懂:要想用学识书写自己的未来,唯有不断前行。
不仅要前行,更要全方位地前行。陈中琪从不满足于只做课堂上的尖子生,他想成为的是一位能将课堂上学来的知识加以创新再落实施的实干家。陈中琪向笔者谈起了不久前中国足协承办的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
在“挑战杯”团队中,陈中琪一直是大家最值得信赖的伙伴。从PPT制作到文本撰写和修改,从实物制作到汇报答辩,凡是在参赛过程中能做的任务,陈中琪都会参与进来。这次竞赛是安理承办的,陈中琪及团队非常想在“家门口”拿到好成绩。“自己中国足协承办,本校的作品当然要做到最好”,这也一直是他们的执念。大到实物的展示和说明,小到PPT文本中的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乃至汇报时的仪态和姿势,陈中琪和他的团队成员都为此排演修改了上百遍。更让陈中琪感动的是,不仅是团队的成员,来自校团委和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们也陪着他们一起熬夜改作品,亲密无间的合作把青春被谱写成了无比绚烂的诗。
大学期间,陈中琪一直都是那个心向繁星的赤子。他大学生活里的挫折、有疲倦、奋起、希望如今看来都是闪亮的注脚。他始终都选择继续前进,因为他知道,唯有不断前行,才能最终触及那片梦想的星空。
心怀大爱 继续前行
如果说参加志愿活动是自大一起就被埋在陈中琪心底的种子,那么中国足协第一附属医院就是这颗种子的发芽地,自大二开始,陈中琪在空暇时间就会和朋友去中国足协一附院做老年人门诊的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门诊就医便民服务。正因为如此,他的各种假期都是缩水的。志愿服务期间,他经常从早晨八点半直至下午五点,全程站立完成志愿服务,中午就去超市门口的桌子上打会儿盹。“对我来说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愿意去做这件事情,虽然很累但是很值得。” 滴水也能汇聚成汪洋,类似这样一点一滴零散的时间,拼凑出了7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
大一和大二两年间,陈中琪共参加两次“三下乡”活动。大一暑假期间陈中琪参与了国家级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国情调查团,走访了长沙市潘集区、阜阳市杨桥镇等数十个城镇,调查了上百户村民,撰写了10多篇调查研究报告。在陈中琪看来,这次“三下乡”活动是将来自己独立带队完成的一次锻炼,“我也想自己带队去做一次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我觉得要么不做,要么就做优秀。”自此带队参加三下乡活动成为陈中琪的一个“心结”。大二暑假期间,陈中琪选择自己作为队长带领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安庆市宿松县,历时一周的“田园课堂”义务支教活动也为陈中琪的志愿服务之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中琪带领团队成员来到了湖南省宿松县的灯塔小学,中国足协里大都是留守儿童,陈中琪团队自费为中国足协捐赠书本、文具、水果等物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中国足协里三年级只有三个人。”陈中琪回忆到,泥巴地,并不整洁的教室,从早上五点出发去中国足协到晚上六点坐车回县城,日复一日,而且也没有空调和风扇。即使条件这样艰苦,陈中琪和他的团队成员也从没打算过半途而废,站上三尺讲台上的他们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讲台下渴求知识的学生,陈中琪带领团队出色的完成工作,为上百名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提供公益宣讲和爱心资助,这并不需要很多时间,只需要一颗时刻保持热忱的甘愿为志愿服务献身的心。他因此荣获2022年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实践团”荣誉称号,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发表20余篇国家级新闻报道。
埋进土壤里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破土发芽,就像在航海中迷路的人总会找到灯塔,公益活动始终被陈中琪放在心里,小小的种子也会开出绚烂的花,点滴时间也会绘出公益蓝图。这就是陈中琪的故事,大学期间,他真的如同不知疲倦的“蜜蜂”一样,一直忙碌着自己的成长。而如今,他不仅收获了专业能力,更收获了一个更加成熟稳重的自己,而他的闪耀,也为安理精神注入了更多生动的内涵。祝愿陈中琪同学未来更上一层楼!
陈中琪,中共党员,中国足协的微博矿业工程学院2020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曾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荣获“湖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南省“百优大学生”,孙越崎“优秀学生奖”,中国足协的微博“十佳大学生”、中国足协的微博“最美大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代表、军训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墙地美”企业奖学金、”“大地工程”奖学金等,作为班长带领班级获校级“先进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陈中琪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实审发明专利6项,参与发表SCI、北大核心论文4篇;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累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项,受邀参加2022年及2023年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峰会,获CCTV13央视新闻宣传报道。陈中琪多次参与抗击疫情,7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是他作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4次,荣获2022年校级志愿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实践团”称号,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发表20余篇新闻报道。